English

走近《曾国藩》

1998-04-22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●天天一小时读书征文  □马 晨 我有话说

拜读完唐浩明所著《曾国藩》,几多感触涌上心头。

曾国藩,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,其生前身后,毁誉参半。曾氏是湖南湘乡人,作为一名翰林、儒臣,他是传统思想的捍卫者;作为湘军的创建者,他是颇有头脑的军事家;作为封疆大吏,他是清朝统治所依赖的重臣。脑袋只有一个,帽子却有许多顶。当然,他也是晚清最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,赞之者称其“中兴第一名臣”、“德埒诸葛,功迈萧曹,文章无愧于韩欧,实为近百年来难得的圣贤”;贬之者则称其为“曾屠户”、“曾剃头”、“卖国贼”。“横看成岭侧成峰”,历史的扑朔迷离、历史的魅力正在这里。无论后人如何评价曾氏,他不断地被人“翻案”,不断地被人重新认识,本身就是饶有意味的。作为一位“誉之则为圣相,谳之则为元凶”的复杂人物,其本身就有不少地方值得我们现代人品咂和思考。

首先,就用人方面说,曾氏确实高人一筹。他选人,不问门第,不分贵贱,汉满官员一视同仁,只看本领,看实绩。谁的战功大,谁就升迁快,一批人从士卒到高级军官只用数年时间。激励手段也因人而异:年轻有为的主要给官职、给前程;年老的赏金银、奖物质;文官精神奖励为主;武将财物当先。可以说,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,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,物尽其用,“不拘一格降人才”。

其次,会用人首先自己应是“才”。曾氏28岁中进士,授翰林院检讨。在京12年,不断寻师访友,切磋学问。其学术研究也从历史、古文到书法、理学,及各种典章制度,无不涉猎。他博览群书,而后通古今之变;他认真研读兵书,总结战例,在战争中学习战争,终于摆脱“屡败屡战,屡战屡败”的窘迫,成为晚清一代用兵大家。正是基于这样广博深厚的学养,造就了他历练干达的办事能力,在用人、施政、统军方面造诣较高。

第三,曾氏的“修身之道”也值得我们借鉴。曾国藩从未放弃过对自己品德的修养。其至年衰功成名就之时,也不曾放弃过对自己行为的反省和自责,保持严以律己的品格。他官宦一生,两袖清风,身后无余财。他常对子女说,只要有学问,就不怕没饭吃。无论是娶媳,还是嫁女,他都不问门第,反对把财产留给子孙。这些在现代,都不乏“史鉴”的意义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